海西战略勾勒石化大手笔
海西战略的概念是在2004年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首次提出的。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2007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被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今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再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截至去年底,福建省已与原交通部、国开行、中石化等50多个国家部委及大型央企签订了共建海西经济区的协议书、纪要或备忘录。许多省市特别是与福建接壤的周边地区主动融入对接。核电、石化、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都有投资过亿元或数十亿元、数百亿元的大项目落户八闽。与此同时,台港澳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是热切关注。其中台湾百家大企业在闽投资已增加至40多家,2008年闽台贸易突破70亿美元。5 年来,为了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先后规划、开工、完成了“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两纵三横”快速铁路网、“八纵九横”省级干线公路网及3个亿吨级大港和25个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仅这5年的交通项目投资就超过前50年总和。在未来的两年内,福建还将再安排省级以上财政性资金700 亿元以上支持项目建设,并实现带动全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00亿元以上。
在海西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石化产业从一开始就肩负起了支柱产业的重任。
海西战略提出后,福建省委、省政府就将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石化产业列为福建省重点培育的三大支柱产业之首。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石化产业要成为拉动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引擎。2007年5月,福建省出台了“十一五”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专项规划,要重点形成若干个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石化工业基地和园区。同年9月出台的《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将泉港石化工业区确立为湄洲湾石化基地先导区。
去年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骤然升温。福建省石化产业的发展也正在加速。今年以来,泉州的石化产业大项目不断。先是在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泉州被纳入我国九大炼油基地,福建炼化1200万吨炼油扩建和80万吨乙烯工程、福建炼化70万吨对二甲苯、福建石狮6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等3个项目,被列入规划要抓好的20项重大工程;而后又传出福建炼化一体化1200万吨炼油改扩建项目有望今年5月投产的消息。
台湾力推CECA石化打头阵
就在海西经济区如火如荼建设的同时,海东——台湾地区谋求合作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自 1992年台湾正式开放企业赴大陆投资以来,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新领导人马英九上台之后,两岸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而全球金融危机也成为促使两岸经贸关系加强的重要催化剂。2008年6月,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首次提到两岸应有一个“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CECA)”,其基本内容包括消除两岸之间在关税、经贸往来、双向投资、争端协调等议题中存在的障碍,并通过一系列相关协议的构建,逐步推动两岸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从而使两岸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经贸往来,共同提升经济交往的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实现经济合作中的双赢。
一时间,CECA成了迄今为止海东对海西战略最热烈的回应。
台湾之所以希望和大陆签署CECA,主要是希望台湾能和东南亚国家协会的成员国一样,获得90%货物出口到大陆的免税资格,使台湾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免于被国际经济社会边缘化。
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关于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问题时表示,希望两岸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抓紧商议和签署协议,建立有利于两岸的合作机制,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实现互利共赢。这是大陆方面又一次对CECA发出了积极的信号。
石化产业在台湾经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是一个上中下游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20%左右。台湾还是世界石化原料与产品重要的供应与制造基地,是世界第七大石化产品生产地。与福建相比,台湾石化产业属于高度发展的成熟市场,自下游产品加工、石化中间原料与基本原料生产,到上游原油炼制,形成环环相扣配套齐全的生产体系,其产品、技术、资金等方面明显强于福建。而且台湾企业的研发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资金充足,对外投资能力强。
但台湾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昂贵,岛内市场狭小,这都使得台湾石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阻碍。因此,台湾石化业向祖国大陆转移产业的愿望与日俱增。随着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在福建的落地和福建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台湾一些主要石化企业纷纷来闽参与投资石化项目。目前,湄洲湾南岸的福建炼化公司和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已建成闽台石化合作基地,对集中吸引台商投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湾当局提出CECA是一大进步,未来协议一旦签署,台湾对产业转移条件将放宽,将更利于福建与台湾石化产业等领域的合作。福建要形成大规模的石化产业,离不开与台湾的合作。”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处处长周赛琴说。
共同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
在海西战略与CECA积极推进之时,两岸石化业的合作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去年7月,台湾地区石油化学工业同业公会与福建省签署投资新台币1500亿元建设台湾石化专区备忘录。台湾石化公会将组织旗下会员企业在泉港投资建设台湾石化专区。而泉州正是福建发展石化产业的重要布局地之一。
今年2月底,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率领福建省经贸考察团在台湾进行了7天的考察交流活动。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落实和深化台湾石化专区投资协议的有关内容,加强两岸石化合作,听取台湾石化业界对福建泉州的台湾石化专区的投资建议。考察团拜会了台湾石化公会理事长陈武雄,并与台石化产业高层举行了座谈。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与台湾石化公会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以促进福建承接台湾石化等产业转移。
未来闽台石化业合作的主阵地就在泉州市泉港区。有关人士透露,大陆已在泉港保留两期土地作为台湾石化投资专区。泉港也正积极规划肖厝港成为两岸三通直航后第一个塑料原料厂,未来总吞吐量高达1亿吨,规模不亚于台塑六轻麦寮工业港。位于泉港的台湾石化专区项目将成为闽台石化产业合作的新平台。当前泉港区已有20多个带动性强、经济效益高的台资项目落户。其中台企华星石化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建设的全国第三家低温液化气库,已占据福建省1/4的液化气市场。
福建省经贸考察团成员、泉港区委书记游祖勇告诉记者,泉港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劲的主枢纽港,条件十分优越,被誉为“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台湾石化专区已规划好,区内不仅有立体的交通网络,化工专用码头也已成规模,已完全具备承接台湾石化工业转移的能力。
据了解,泉港区规划的台湾石化专区面积达24.5平方千米,并紧邻筹建中的海峡石化交易市场,今后可形成集燃料油、成品油、塑料、纺织等化工产品批发、零售、仓储为一体的大型交易地。未来 3至5年,随着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二期工程和中化(泉州)重油深加工项目、台湾石化专区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泉州将成为令海峡两岸自豪的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型石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