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王鹏)20年前,为了防止各类酸化、防砂入井液污染环境,小站被建在离家25公里外的荒滩。
20年间,往返36万公里,配制2000余井次近20万方处理液,青年突击队员变成了老党员。

一路东行,在府前街的尽头,林立的厂房和4s店包围中,一条颠簸的土路把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工艺所配液站引入眼帘。门前站着三位满脸灿烂的老职工,东墙边是绿油油的小菜地,“人来疯”的小狗满地撒欢,让人不自觉地忽略了低矮的办公室和锈迹斑斑的滤液罐。

站长董保春48岁,是站上的平均年龄,书记李京维47岁,副站长马成强49岁。“站上没普通职工,全是党员,全是干部呢。”介绍完毕,董保春爽朗地笑。
别看站小,却负责东辛采油厂所有的酸化、防砂等工艺措施处理液的配制。小站的最南侧是几百个各类酸液桶,按照规格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每天都要卸车、取样、配制、装车,不是说大话,全厂百十口井,每口井的井号,情况我们都一清二楚。”李京维说。

收不到闭路电视信号,上不了网,午休时间唯一的乐趣就是自给自足的做一顿午饭,吃的是小菜地里的蔬菜和养的两只鸡下的蛋。小站最西侧的一排小平房是他们的厨房和饲养室。没有操作台也没有像样的炉灶,马成强把菜板放在吃饭桌子上,一边切菜一边说,“这不算什么,伙食很好。最难熬是过年节,只有一个人值班,吃啥也不香。”

“快了,这个配液站马上就要退休了。南边不远的地方建起了新的配液站,过几天就要搬家了。新站区新设备,工作起来更带劲了。”站长董保春说。

“要走了真挺舍不得。新站区不能养鸡种菜了。那块菜地,1995年我刚到这个站上的时候一捧土一捧土的种起来的。”马成强不舍地说。